我对这一段历史跟当时的地理不甚了解,但是楼主的言论我倒是有点疑问,廉颇要使用的是拖字诀,秦军的补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啊,它如何能跟赵军长久的对峙呢?比如从秦的几大粮仓之一的蜀地运粮出来是非常艰难的,蜀道难啊.赵军应该是靠着粮仓来打仗的吧......即使战败,也不会是赵括式的结果,让人家实力毫不削减而自家全军覆没.
“远交近攻”四个字,简单明了,算是秦帝国统一天下的国策了!长平之战最大的问题在于赵国的有生力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它的灭亡基本上由此进入倒计时,所以说赵括误己误国.这段历史至今看着都沉重,赵奢预感到的事情,白起的无奈,40万生灵的性命,唉...........
还有,我觉得秦投入的兵力应该更多吧,秦军人数不是没有具体记载的吗?当时秦国总兵力为百万以上,且征发全国15岁以上的男子参加战斗,估计秦军投入长平之战的兵力不少于百万才对啊.
差点忘了,秦国在长平之后2年攻打邯郸,廉颇不也是象长平之战开始的时候那样在跟秦军攻防的吗?最后还是等到了救兵.而且赵国自胡服骑射以来,军事改革是很成功的,培养出廉颇,李牧不逊色白起的强人,士兵战力还极强.所以赵国即使地理和兵力居于劣势守城也是非常难打的,其它国见秦其屡攻不下必起兵来战,照这样看来,廉颇的判断还是正确的.长平之战赵国守下去应该更有利,要知道秦也把全部的血本都投下去了,两边都输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