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党卫军可以说是二战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主要部队有帝国师,元首师,维京师等,其中战斗力 最强应该是帝国师,1942年1月“元首”团库姆指挥全团抗击着苏军步兵,装甲部队前所未有的猛烈进攻。由于战线交错,甚至连库姆所在的团部都直接参加了战斗。1942年2月3日,30辆T-34坦克冲击了第10连防守的阵地,在经过殊死战斗后,10连仅有一名负伤者幸存。进攻的苏军拥有四个不同兵种师,三个坦克旅和一些预备队。2月6日,第2连也几乎全部覆灭。库姆的团只剩下226个人。到2月12日,全团只剩下126个人。当他们从前线撤退下来时,受到了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Walter Model)的视察。这时仅有35人能够站立着向集团军司令敬礼。帝国师取得的成绩是任何一支德国部队不能比的,可以说 从1900年到现在唯一可以和武装党卫军比美的也许就是抗美援朝是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只有这两个部队的作战经验和战术素养是最高的,同时也是战斗意志最强的,如果两支部队做比较的话,很难分出谁高谁低!武装党卫军可以说是二战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主要部队有帝国师,元首师,维京师等,其中战斗力 最强应该是帝国师,1942年1月“元首”团库姆指挥全团抗击着苏军步兵,装甲部队前所未有的猛烈进攻。由于战线交错,甚至连库姆所在的团部都直接参加了战斗。1942年2月3日,30辆T-34坦克冲击了第10连防守的阵地,在经过殊死战斗后,10连仅有一名负伤者幸存。进攻的苏军拥有四个不同兵种师,三个坦克旅和一些预备队。2月6日,第2连也几乎全部覆灭。库姆的团只剩下226个人。到2月12日,全团只剩下126个人。当他们从前线撤退下来时,受到了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Walter Model)的视察。这时仅有35人能够站立着向集团军司令敬礼。帝国师取得的成绩是任何一支德国部队不能比的,可以说 从1900年到现在唯一可以和武装党卫军比美的也许就是抗美援朝是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只有这两个部队的作战经验和战术素养是最高的,同时也是战斗意志最强的,如果两支部队做比较的话,很难分出谁高谁低!
二战德国党卫队和武装党卫队虽然标志同样是双闪电(SS)但是本质是不同的,制服区分很简单,党卫队纯黑色制服,旗队长以下单肩章(帝国保安总局,领袖卫队等)。武装党卫军黑领子灰制服(作战部队),高级人物可以身兼两职(如:党卫队旅队长兼任武装党卫军少将,旗队长兼任上校...) 党卫队的历史 创立 党卫队的前身是成立于1923年的冲锋队(Die Sturmabteilung,简称SA)。冲锋队的任务是在集会、演讲等公共活动中保护NZ党的高级干部。由Emil Maurice担任队长的冲锋队,最初由8个人组成。他们成为了后来狂热分子的模范。
当1923年NZ党的暴动失败之后,冲锋队和警卫旗队被废除了,直到1925年才重新建立。重新建立之后,警卫旗队作为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卫队,在NZ党的各种集会和会议之上保护希特勒的人身安全。同年,冲锋队扩充成为一个全国性组织,党卫队成为冲锋队的下属组织,直至长刀之夜之后脱离冲锋队而独立,称为Allgeimein-SS(又名一般SS),开始时仅有280人。新建立的党卫队的任务是在全德国范围内保护NZ党的各位高级干部。 发展 在1925年至1929年期间,党卫队通常被认为仅仅是一小伙冲锋队而已,人员数量也不过280人。1929年1月6日,希特勒任命海因里希·希姆莱为党卫队的领袖。至1932年底,党卫队拥有成员52,000人,到1933年底该数字上升至209,000人,到1944年底上升至818,000人,到1945年中期上升至950,000人.希姆莱在扩编党卫队时,参考了其他的类似组织,例如圣殿骑士团、耶稣会士、以及意大利黑色旅。
1932年之前,党卫队的制服和冲锋队的制服相同,除了一条黑领带和带有骷髅头的黑帽子。后来他们采用了黑色的制服,在战争前夕,又改成了鸠灰色。武装党卫队部队和德国国防军的军装样式相同。在战争期间,武装党卫队也会因战场需要而穿上迷彩伪装服。在1945年,他们中的部分人又换了装。
党卫队队员的座右铭是“我的荣誉是忠诚”。党卫队的军衔体系是独特的,他们没有照搬国防军的军衔体系,而是沿用了当年冲锋队的那一套。
希姆莱和他的得力干将,莱茵哈特·海德里希,一起加 强了这个组织的战斗力。在1932年,希姆莱给了莱茵哈特·海德里希一个任务,要求在党卫队内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机构,即党卫队安全部。当二战爆发时,党卫队的成员数量达到250,000人。在1940年11月,武装党卫队(Die Waffen-SS)也成立了,他们和德国国防军一起在野外战场并肩战斗。
武装党卫队共45个师,其中第39-45师尚未正式建立.武装党卫队一共有三类部队:
1.SS-师(SS-Division,命名规则:SS-军兵种-Division+称号),一级战斗部队,绝大部分为装甲师,是由普通SS转为武装SS的"纯雅利安族"部队,是武装党卫队中最精锐的部队.
2.SS-志愿师(SS-Freiwilligen-Division,命名规则:SS-Freiwilligen-军兵种-Division+称号),二级战斗部队,由德裔或非德国雅利安族人员组成,一部分人员是直接招募,战斗力稍差.
3.SS-武装师(Waffen-SS-Division,命名规则:Waffen-军兵种-Division+der SS+称号),三级战斗部队,党卫队中的冒牌货,名义上由党卫队控制,实际上只相当于敌占区的保安部队,而且任何人只要符合条件都能参加,基本上是直接招募(第36师除外).
此外还有特殊的SS-警察师(SS-Polizei-Division,命名规则:SS-Polizei-军兵种-Division)是由警察组成的武装SS部队.这种部队只有2支,将在下面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理论情况,实际上SS-师中有一部分匈牙利人,而SS-武装师中的军官差不多全是德国人.
武装党卫军中其中一些比较杰出的人物有:武装党卫军少将——奥托·库姆军衔: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
生日:1909年10月1日
出生地:汉堡
死亡:2004年3月23日
死亡地:汉堡
纳粹党籍编号:412230
党卫队证号:18727
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 1940年9月1日
党卫队一级突击大队长 1941年10月1日
党卫队旗队长 1943年4月20日
党卫队区队长 1944年1月30日
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 1944年11月9日
获得荣誉:
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5年3月16日
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3年4月6日
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2年2月16日
德意志金质十字勋章 1941年11月24日
一级铁十字勋章 1940年6月5日
二级铁十字勋章 1940年5月29日
黑色战伤纪念章 1940年6月8日
步兵突击章 1940年12月10日
东线作战章 1942年8月30日
国防军公报嘉奖(Wehrmachtbericht) 1944年6月6日
一级星饰克罗地亚日沃尼米尔王冠奖章 1944年6月30日
1931冲锋队布伦瑞克集会章
铜质冲锋队体育运动章
铜质帝国体育运动章
装甲迈耶
“他在俄国作战的三年中,到达了德军推进的最远端 - 高加索山脉深处。他三次被苏军包围,每次都率领少数幸存者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对他来说,卡昂-法莱战役(Caen-Falaise)是代表瓦格纳精神的辉煌之作. . .当他描述他和他的战友的行动时,听起来好像他把自己看作(瓦格纳歌剧中的传奇英雄)西格弗里德,率领着他的战士们慷慨赴死。” (摘自“对党卫军少将科特 • 迈耶的审讯”,《里戴尔 • 哈特文集》之“德国将军专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出一代年轻的党卫军将领,他们的军事指挥才华在德国陆军中是史无前例的,迈耶正是他们的代表人物。迈耶是一个狂热的NZ分子,愿意为他敬爱的元首战死沙场。但迈耶又是一个职业军人,与那些看守集中营的NZ屠夫截然不同。纵观迈耶的军事生涯,我们可以看到他作战英勇顽强,指挥有方,能够将部下的潜能发挥到极限。迈耶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赢得了对手的尊敬。
1954年冬天,在德国监狱服刑的迈耶再次遭到起诉,被控对他部下的战争罪行负责。一天,迈耶被带到加拿大占领军总部,几个加拿大军官告诉他,如果他被判有罪,加拿大占领军全体军官将辞职抗议。须知迈耶的部队曾经在诺曼底和加拿大军队激战,造成数万加拿大官兵伤亡,其中包括被屠杀的27名加拿大战俘。加拿大军官们对迈耶的维护,只能解释为职业军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1946年1月,迈耶被转到加拿大新布郎斯维克省的多切斯特监狱(Dorchester Penitentiary),开始服刑。 迈耶在服刑期间,闲极无聊,於是给加拿大国防部写信,根据自己的经验评价加拿大军队,针砭其诸多弊病。迈耶的信在加拿大军方内部广为流传,并受到高层的重视。服刑六年以后,加拿大**决定将迈耶转到德国的一座监狱继续关押。为了不让加拿大媒体发觉,有关方面让迈耶穿上加拿大军服,趁夜将他偷偷运出多切斯特监狱,直接送上停泊在哈利法克斯港口的轮船。
迈耶在德国服刑四年以后,于1956年9月获得假释。迈耶出狱那天,他过去的党卫军部下数百人在监狱门口列队迎接,让当局颇有“放虎归山”之忧虑。迈耶获得自由以后相当活跃,积极为党卫军老兵争取军人养老金。1957年,迈耶的回忆录《掷弹兵》(Grenadiers) 出版发行,立刻成为畅销书,被译成多国文字,再版十几次,最近一次的英文版于2001年发行。1961年,迈耶因心脏病去世,终年51岁。
迈耶在加拿大服刑期间,接受了记者多诺修(Jack Donoghue)的专访。多诺修的采访录记载了这样一段插曲: “(迈耶)只谈纯军事方面的话题。当他注意到我胸前的退伍军人绶带时,问道:‘看来你在欧洲西北部打过仗,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你们要在维里埃尔岭向我正面进攻?’ 我回答说,我并不知道答案,不过看过那里的地形以后,我猜想西蒙兹中将一定认为必须拿下这座高地,否则他的后勤补给线将受到高地上德军火力的威胁。迈耶说:‘如果你们绕过我的阵地,你们就会截断我的补给线,而我就不得不投降。这真是一场悲剧,我们简直是屠杀了那些可怜的孩子们。’ 这是他的原话,而他说得很对。那天蒙特利尔皇家高地团有123人死在德军的阵地前。”
战争已经过去多年,被战争扭曲的人性也逐渐复原。迈耶在不经意之间袒露胸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兵内心善良的一面。
Michael Wittmann
米歇尔·魏特曼
(1914年4月22日 - 1944年8月8日)
"He was a fighter in every way, he lived and breathed action."
“无论从什么意义来说他都是一位斗士,他生活和呼吸在战斗中。”
——武装党卫队一级上将约瑟夫·“赛普”·迪特里希在魏特曼死后的致词
武装党卫队上尉米歇尔·魏特曼可以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和最著名的坦克指挥官。魏特曼阵亡时是第1武装党卫队“阿道夫·希特勒护卫队”装甲师第101重型坦克营第2连连长。武装党卫队上尉米歇尔•魏特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坦克指挥官之一,他的战友回忆道他在战斗中几乎有第六感觉,知道在哪里和怎样打击敌人。他也幸运地一直拥有一流的乘员组,能配合他的想法来作战,直到最后一天。
魏特曼得到了他的同志们的高度赞扬,而且上级对他的评价也一直很高。他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为祖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直到献出生命。他的个人勇敢和机智是毋庸置疑的,他将永远在军事史(特别是装甲兵战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生于: 1914年4月22日在德国的Vogelthal/Oberplatz。
战斗经历:
- 波兰 (1939),
- 巴尔干 (1940/41),
- 东线 (1941-1944),
- 诺曼底 (1944).
荣誉:
- 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奖章 (EK II and EK I),
- 骑士十字勋章 (Ritterkreuz),
- 带橡树叶的骑士十字勋章 (Eichenlaub),
- 带橡树叶和宝剑的骑士十字勋章 (Schwerter)。
战绩 (击毁数):
- 141 辆坦克,
- 132 门反坦克炮。
* 大多数战绩在东线取得。
死于: 1944年8月8日在法国卡昂附近的Cintheaux Gaumesnil阵亡。
葬于:法国De La Cambe的德国军人墓地
二战德国武装党卫队大将--约瑟夫·迪特里希
迪特里希对党卫军普通士兵的福利很关心,非常容易和士兵沟通,甚至通常在士兵食堂进餐,他在LAH师里的绰号是"老爹",这在等级分明的德国军队里是不常见的。迪特里希有很好的军事上的common sense,但缺乏指挥参谋专业训练,而且智力无论如何不是他的特长。老资格的德军元帅伦斯德说迪特里希"是个值得尊敬但愚蠢的家伙",迪特里希本人的战时第1任参谋长比特里希说,为了向迪特里希解释清楚一个大战术问题往往要花很长时间。不过按照德军的军事传统,主官能力不足倒未必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只要有一个能力极强而且受到信赖的参谋长即可。象一战时兴登堡就是一个威望崇高的摆设,实际主事的是他的参谋长鲁登道夫。迪特里希战时的参谋长都是能力很强的前国防军参谋部军官,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其不足。诺曼底时期,迪特里希的上司西线装甲集群司令施韦彭堡就观察到"迪特里希在军事上非常依赖他的参谋长克莱默"。事实证明,迪特里希还是一个相当称职的团长和师长。但迪特里希的确不适合担任军以上的指挥官,尤其是军以上司令部规模更大,党卫军中没有那么多专业人员充实司令部来辅佐迪特里希,他本人的能力就显得相当不够用。迪特里希能够升到集团军司令的高位,主要还是因为他和希特勒的特殊关系。
党卫队全国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大将--保罗·豪塞尔
个人档案:
出生日期:1880年10月7日
出生地:勃兰登堡(Brandenburg)
死亡日期:1972年12月21日
死亡地:路德威希堡(Ludwigsburg)
纳粹党籍编号:4 158 779
党卫队员证号:239 795
职务简历:
柯斯林普鲁士军校生(1892年--1899年3月)
第155西普鲁士步兵团团部参谋(1899年3月18日-1907年)
在波森战争学院学习(1907年-1909年)
德意志帝国海军飞行观测员(1909年-1912年)
德军总参谋部绘图参谋(1912年-1914年3月22日)
党卫军布伦瑞克军校校长(1934年11月15日—1936年6月1日)
党卫军军校督察(1936年5月22日—1937年5月5日)
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督察(1936年10月1日—1940年6月1日)
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总指挥(1939年8月10日—10月10日)
党卫军特别机动师师长(1939年10月19日—1940年11月30日)
党卫军“德意志”师师长(1940年12月1日—1941年1月27日)
党卫军“帝国”师师长(1941年1月28日—10月14日)
党卫军第1装甲军军长(1942年7月9日—1943年6月1日)
党卫军第2装甲军军长(1943年6月1日—1944年6月28日)
第7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6月28日—1945年1月23日)
上莱因河集团军群总司令(1945年1月23日—1月28日)
G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1月28日—4月3日)
西南方司令部总参谋长(1945年4月3日—5月8日)
军衔晋升:
陆军少尉(第二帝国) 1899年3月
陆军中尉 1912年
陆军上尉 1913年10月1日
陆军少校 1914年3月
陆军中校(魏玛共和国) 1922年11月15日
陆军上校 1927年11月1日
陆军少将 1931年2月1日
陆军中将 1932年1月31日
党卫队旗队长(加入党卫队时的军衔) 1934年11月15日
党卫队区队长 1935年7月1日
党卫队旅队长 1936年5月22日
党卫队地区总队长 1939年6月1日
武装党卫军中将 1940年4月1日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 1941年10月1日
党卫队全国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大将 1944年8月1日
个人档案:
出生日期:1880年10月7日
出生地:勃兰登堡(Brandenburg)
死亡日期:1972年12月21日
死亡地:路德威希堡(Ludwigsburg)
纳粹党籍编号:4 158 779
党卫队员证号:239 795
职务简历:
柯斯林普鲁士军校生(1892年--1899年3月)
第155西普鲁士步兵团团部参谋(1899年3月18日-1907年)
在波森战争学院学习(1907年-1909年)
德意志帝国海军飞行观测员(1909年-1912年)
德军总参谋部绘图参谋(1912年-1914年3月22日)
党卫军布伦瑞克军校校长(1934年11月15日—1936年6月1日)
党卫军军校督察(1936年5月22日—1937年5月5日)
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督察(1936年10月1日—1940年6月1日)
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总指挥(1939年8月10日—10月10日)
党卫军特别机动师师长(1939年10月19日—1940年11月30日)
党卫军“德意志”师师长(1940年12月1日—1941年1月27日)
党卫军“帝国”师师长(1941年1月28日—10月14日)
党卫军第1装甲军军长(1942年7月9日—1943年6月1日)
党卫军第2装甲军军长(1943年6月1日—1944年6月28日)
第7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6月28日—1945年1月23日)
上莱因河集团军群总司令(1945年1月23日—1月28日)
G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1月28日—4月3日)
西南方司令部总参谋长(1945年4月3日—5月8日)
军衔晋升:
陆军少尉(第二帝国) 1899年3月
陆军中尉 1912年
陆军上尉 1913年10月1日
陆军少校 1914年3月
陆军中校(魏玛共和国) 1922年11月15日
陆军上校 1927年11月1日
陆军少将 1931年2月1日
陆军中将 1932年1月31日
党卫队旗队长(加入党卫队时的军衔) 1934年11月15日
党卫队区队长 1935年7月1日
党卫队旅队长 1936年5月22日
党卫队地区总队长 1939年6月1日
武装党卫军中将 1940年4月1日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 1941年10月1日
党卫队全国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大将 1944年8月1日
个人档案:
出生日期:1880年10月7日
出生地:勃兰登堡(Brandenburg)
死亡日期:1972年12月21日
死亡地:路德威希堡(Ludwigsburg)
纳粹党籍编号:4 158 779
党卫队员证号:239 795
职务简历:
柯斯林普鲁士军校生(1892年--1899年3月)
第155西普鲁士步兵团团部参谋(1899年3月18日-1907年)
在波森战争学院学习(1907年-1909年)
德意志帝国海军飞行观测员(1909年-1912年)
德军总参谋部绘图参谋(1912年-1914年3月22日)
党卫军布伦瑞克军校校长(1934年11月15日—1936年6月1日)
党卫军军校督察(1936年5月22日—1937年5月5日)
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督察(1936年10月1日—1940年6月1日)
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总指挥(1939年8月10日—10月10日)
党卫军特别机动师师长(1939年10月19日—1940年11月30日)
党卫军“德意志”师师长(1940年12月1日—1941年1月27日)
党卫军“帝国”师师长(1941年1月28日—10月14日)
党卫军第1装甲军军长(1942年7月9日—1943年6月1日)
党卫军第2装甲军军长(1943年6月1日—1944年6月28日)
第7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6月28日—1945年1月23日)
上莱因河集团军群总司令(1945年1月23日—1月28日)
G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1月28日—4月3日)
西南方司令部总参谋长(1945年4月3日—5月8日)
军衔晋升:
陆军少尉(第二帝国) 1899年3月
陆军中尉 1912年
陆军上尉 1913年10月1日
陆军少校 1914年3月
陆军中校(魏玛共和国) 1922年11月15日
陆军上校 1927年11月1日
陆军少将 1931年2月1日
陆军中将 1932年1月31日
党卫队旗队长(加入党卫队时的军衔) 1934年11月15日
党卫队区队长 1935年7月1日
党卫队旅队长 1936年5月22日
党卫队地区总队长 1939年6月1日
武装党卫军中将 1940年4月1日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 1941年10月1日
党卫队全国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大将 1944年8月1日
个人档案:
出生日期:1880年10月7日
出生地:勃兰登堡(Brandenburg)
死亡日期:1972年12月21日
死亡地:路德威希堡(Ludwigsburg)
纳粹党籍编号:4 158 779
党卫队员证号:239 795
职务简历:
柯斯林普鲁士军校生(1892年--1899年3月)
第155西普鲁士步兵团团部参谋(1899年3月18日-1907年)
在波森战争学院学习(1907年-1909年)
德意志帝国海军飞行观测员(1909年-1912年)
德军总参谋部绘图参谋(1912年-1914年3月22日)
党卫军布伦瑞克军校校长(1934年11月15日—1936年6月1日)
党卫军军校督察(1936年5月22日—1937年5月5日)
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督察(1936年10月1日—1940年6月1日)
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总指挥(1939年8月10日—10月10日)
党卫军特别机动师师长(1939年10月19日—1940年11月30日)
党卫军“德意志”师师长(1940年12月1日—1941年1月27日)
党卫军“帝国”师师长(1941年1月28日—10月14日)
党卫军第1装甲军军长(1942年7月9日—1943年6月1日)
党卫军第2装甲军军长(1943年6月1日—1944年6月28日)
第7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6月28日—1945年1月23日)
上莱因河集团军群总司令(1945年1月23日—1月28日)
G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1月28日—4月3日)
西南方司令部总参谋长(1945年4月3日—5月8日)
军衔晋升:
陆军少尉(第二帝国) 1899年3月
陆军中尉 1912年
陆军上尉 1913年10月1日
陆军少校 1914年3月
陆军中校(魏玛共和国) 1922年11月15日
陆军上校 1927年11月1日
陆军少将 1931年2月1日
陆军中将 1932年1月31日
党卫队旗队长(加入党卫队时的军衔) 1934年11月15日
党卫队区队长 1935年7月1日
党卫队旅队长 1936年5月22日
党卫队地区总队长 1939年6月1日
武装党卫军中将 1940年4月1日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 1941年10月1日
党卫队全国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大将 1944年8月1日
保罗·豪塞尔身材高大,具有典型的旧普鲁士军官的特征:举止端庄而且赋有礼节,受过良好的正统教育,性格古板。由于他善于讽刺别人,因此在国防军内树敌颇多。但是他却对军队体制了如指掌,这是其他的党卫军领导人所没有的。他具有一个优秀的参谋军官所应具备的素质,另外在实战上他也拥有出色的战略眼光。因此他被那些年轻的党卫军军人们极力推崇。如同其他一些党卫军高级军官一样,他也被部下尊称为“老爹”(Papa)。但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是,他是真正的武装党卫军之父。他将正规军事传授给了当时还类似于警察部队的党卫队机动大队,并将其发展成为师。同时他还对党卫队的军事化训练进行了合理性的改革。但是,他当时的督察职务权力还是受到了限制。因为他属于党卫军最高指挥总局的下属机构,只负责管理党卫军的军事训练,而无法影响其政治教育。在战争爆发之前,他还和约瑟夫·迪特里希发生了激烈冲突。当时迪特里希拒绝承认豪塞尔的党卫队督察权力,极力阻止他插手警卫旗队的事务。1938年5月,迪特里希又拒绝向豪塞尔正在组建中的“元首”团提供军官。豪塞尔则以辞职相要挟。之后他们还是达成了和解。豪塞尔将传统的军事观念带入党卫军也惹怒了希姆莱。希特勒采取了折中的政策,因为他还是崇敬豪塞尔的军事领导素质。
* 在战后,豪塞尔一直告诉其他人,大多数投身纳粹党的陆军军官士兵都是出于仇恨苛刻的“凡尔塞和约”,拥护纳粹党的良好福利政策以及其反对共产主义的政治纲领。他承认自己当时也是出于此观念,因为他是一个狂热的爱国主义者。德军“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认为豪塞尔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官。凯塞林空军元帅也对曾担任过自己参谋长的豪塞尔赞赏有加。在1943年中期,豪塞尔向希姆莱建议从国防军中调用一批有经验的参谋军官到党卫军中来补充其损失严重的骨干力量。希姆莱对此强烈反对,但是最终这项建议还是得到了许可。豪塞尔在战斗中负重伤后所表现出来坚强的体质和精神也给人以深刻印象。他早在1912年 11月9日与伊丽莎白·杰拉德(Elisabeth Gerard)结婚,婚后生有一个女儿。
荣誉:
一级铁十字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二级铁十字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霍亨索伦普鲁士家族配剑荣誉勋章(1917年1月27日)
巴伐利亚配剑四级军事服役章
一级佩剑萨克森阿尔伯希特骑士十字勋章
一级佩剑符腾堡骑士十字勋章
安哈特腓特列-奥古斯特十字勋章
奥匈帝国三级配战争奖赏饰王冠勋章
奥匈帝国三级配战争奖赏军事功勋十字勋章
观察员奖章
1914-1918配剑战功十字勋章
纳粹金质党章
1939版二级铁十字勋饰(1939年9月)
1939版一级铁十字勋饰(1940年5月17日)
骑士铁十字勋章(1941年8月8日)
东线纪念章
银质负伤纪念章(1942年5月9日)
纳粹金质党章(1943年1月30日)
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3年7月28日)
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4年8月26日)
[ 本帖最后由 zhengshao 于 2008-3-15 19:19 编辑 ]